发布日期:2023-09-22 来源:苍南县人民政府网
概况 截至2023年,苍南县辖16个镇、2个民族乡。他们是:灵溪镇、宜山镇、钱库镇、藻溪镇、桥墩镇、金乡镇、矾山镇、赤溪镇、马站镇、望里镇、炎亭镇、大渔镇、莒溪镇、南宋镇、霞关镇、沿浦镇、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全县辖54个社区、354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
灵溪镇 在县境中部偏南,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镇因驻地灵溪得名,古集镇之东有溪,溪东有山丘状如游龙,传说为“山龙过溪”穴位,故名龙溪,方言谐音而讹为灵溪。清属三十五都,民国初期属南港归仁乡,民国《平阳县志》作灵溪、有市,归属三十五都。抗日战争期间置灵溪镇,属南港区。1949年解放建政时,沿用旧名,属南港区。1950 年归灵溪区。1959年称灵溪管理区。1961年称灵溪公社。1981年新置苍南县后,恢复建制镇。1982年为县直属镇。1992年3月对务、大观2乡和南水头乡晓丰村并入灵溪镇。同年5月南水头、渡龙2乡又并入灵溪镇。2000年6月沪山、灵江2镇和渎浦乡并入。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观美镇、凤池乡、浦亭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灵溪镇,设城东、城西、对务、城南、渡龙、南水头、沪山、灵江、渎浦、观美、凤池、浦亭12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城东、城西、双浦、对务、中兴、城南、龙渡、南水头、沪山、灵江、渎浦、观美、渡龙、翔凤、浦亭、华阳16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玉苍路。
共辖磉垟社区、双台社区、双灵社区、河尾庄社区、上垟庄社区、宫后陈社区、新建社区、站前社区、中新社区、东仓社区、官堂社区、上林社区、渔塘口社区、垟贡社区、岩头社区、龙渡社区、风华社区、城北社区、横阳社区、横江社区、塘河社区、金龙社区、站北社区、联兴社区、大门社区、余桥社区、灵堡社区、家堡社区、城中社区、莲池社区、玉龙社区、玉和社区、双鹤村、状元村、畔垟村、台新村、沪山村、灵海村、灵龙村、和美村、三禾村、平美村、双岭村、灵秀村、龙泉村、新华村、华阳村、晓峰村、樟浦村、大观村、岭北村、溪心村、南龙村、宕顶村、埭头村、叶家垟村、渡龙村、双汇村、西程村、屿湖村、坑源村、岭前村、五亩村、象松村、北山下村、秦岙村、山北底村、五爱村、浦口村、柳庄村、百丈村、塘下村、新桥头村、山南村、新浦村、新港村、江苏村、大浃头村、华山村、红星村、上刘村、郭家车村、汤家垟村、三联村、桃湖村、三美村、茂竹村、凤鹤村、双溪村、观美村、岩联村、双益村、垟岙村、大坡村、苍溪村、大亭村、浦南村、灵浦村、和平村、玉泉村、燕头村、石聚村、碗窑美村、十字路村、东阳村、站东居、韩头桥居、会龙门居、古磉居、凤山居、上街居、黄宅内居、柴街巷居等32个社区、7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
宜山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以东14公里。据传镇中心有座小山,矗立于平原沃野之上,宋代称泥山镇,以出产进贡乳柑闻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称仪山镇,宣统元年(1909)因避溥仪讳,改名宜山。民国初期设宜山镇。1958年成立宜山公社。1959年3月改称管理区。5月又改称宜山生产大队。1962年恢复宜山公社。1984年2月成立宜山镇。2000年6月16日原江山乡的后垟增、梁宅2村划入。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设宜一、兴南、龙区、锦城、宜城5个社区。镇政府驻球新路。
共辖宜一社区、宜城社区、新丰村、黄良村、张家埭村、新洋村、水门村、芙蓉村、珠山村、锦城村、塘西村、八岱村、宜二村、东跳村、陈家寺村、梁宅村等2个社区、14个行政村。
钱库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以东18公里。是苍南县江南平原为浙闽两省边境的集贸中心。早在后汉乾祐年间(948—950),吴越王钱俶曾在这里设立库司,征收当地茶、盐、棉、绢等税,故名“钱库”。清代属二十二都,民国初年建立钱库镇,隶属宜山区管辖。1950-1952年归属金乡区。1954年8月划归钱库区。1956年1月划归宜山区。1958年9月成立公社,钱库改成大队。1961年生产大队改称公社。1984年2月改称钱库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望里镇、括山乡、新安乡、仙居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钱库镇,设城北、城南、项桥、夏口、望里、新安、括山、仙居8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望里、合作、新安、括山、仙居、城北、城南、项桥、夏口9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东西街村。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望里镇。
共辖垟头社区、前后金社区、东西街社区、三石桥社区、横街社区、金家垟社区、新联村、新宏村、前吴村、钱斗村、将军村、西路村、河庄村、富强村、张家庄村、陈家堡村、李家堡村、项东村、雅店桥村、龙河村、仙平村、兴湖村、来谊村、塔头村、云路村、东社村、金西垟村、团结村、垟西村、车头村、后谢村、章均垟村、倪处村、西堡村、黄判桥村、夏口村、李家车村、桐桥村、林家塔村、项西村、东浃头村、鉴桥村、管店村、安居村、十二岱村、神宫桥村、柘园村、朱家斗村、尤家园村、丰山村、龙山村、东括底村、岭脚村等6个社区、47个行政村。
藻溪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7.8公里。清乾隆《平阳县志》称燥溪,表示溪水雨后暴涨,久晴即干,故名。镇以驻地得名。清中叶,当地筑坝拦水改造溪床,遂溪水长流,藻类丛生,燥溪也就更名为藻溪。镇内风景秀丽,风景点多,主要有公婆石、吴家园水库、洞桥、蔗岙山、流石、乌龙瀑、下应洞、飞丝潭、瑞应寺、邦后天仙观等。民国初为二十七都,属亲仁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藻溪乡属灵溪区。1952年称藻溪镇,属藻溪管理区。1956年撤藻溪区复归灵溪区。1958年建藻溪公社。1959 年2 月藻溪改称管理区,5 月称生产大队。1962年恢复公社。1984年2月成立藻溪镇。设藻溪、盛挺、繁枝3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藻溪、繁枝、盛挺3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建光村。
共辖建光社区、富溪村、流石村、西垟埔村、盛陶村、浦澳村、九堡村、小心垟村、丁岙村、平水村、魁桥村、丁埠头村、三岙村、元店村、繁枝村、草白村、毛徐村、汇山村、下山虎村等1个社区、18个行政村。
桥墩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南9.8公里。古称松山,也叫平水,因当地有五松山和平水溪得名。明万历年间(1573-1620),当地居民始集资在三十六、三十七两都界的平水溪上建松山八角桥,因水流湍急,屡遭洪水毁,直至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3墩18孔大桥,以力竭流,气势雄伟,以其年在甲子上元故称上元桥。后乡人吴敬清在桥头圆拱门上题“桥墩门”三字,故此地称“桥墩门”,简称桥墩。民国29年(1940)为桥墩镇,属灵溪区。1950年桥墩镇划归桥墩区。1959年2月改称桥墩管理区。3月又改称桥墩生产大队1962年改为桥墩公社。1984年2月复称桥墩镇。1992年由原桥墩镇、大龙乡、碗窑乡、黄坛乡等4乡镇合并成桥墩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莒溪镇、五凤乡、腾垟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桥墩镇,设桥墩、大龙、黄檀、碗窑、莒溪、五凤、腾垟7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桥墩、莒溪(天井)、五凤、大龙、黄坛、腾垟、碗窑7个社区,2013年1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把桥墩社区分为桥墩、玉龙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堂阳居民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莒溪镇。
共辖桥墩门社区、丹阳社区、松山社区、兴安村、桥东村、玉苍村、桥溪村、罗方村、通福村、八亩后村、南山头村、龙井村、古树村、仙堂村、水沟村、柘垟村、新凤村、嘉同村、四亩村、树枫村、小源村、发凤村、小沿村、官南村、后隆村、黄檀村、苍北村、东山村、玉腾村、传星村、兴庆村、腾中村、下垟村、高山村、碗窑村、矴步头村等3个社区、33个行政村。
金乡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23公里。金乡镇古称灜洲。晋太康四年(283),瀛洲属始阳县,后属横阳(今平阳)。金乡称乡,始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时名金舟乡。相传古代闽奥诸侯纳贡中原,船载金银珠宝经此北航,触礁覆舟,故名。后金舟乡自宋初沿用至明末。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金乡卫。清康熙八年(1669)废卫为镇,属军事建制。民国以后沿用金乡镇名,民国年间称金乡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分为大渔、小渔,大岙沿用旧名。初属宜山区。1950年设金乡区。1958年称金乡管理区。1961年改称金乡公社。1966年置建制镇。1981年建县时定名金乡镇。新中国成立后,习惯上称金乡。1981年苍南县建立后,归苍南县。1987年3月为县直属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大渔镇、炎亭镇、石砰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设城区、郊外、老城、湖里、炎亭、大渔、石砰7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城区、郊外、老城、湖里、炎亭、大渔、石砰7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东门大街60号。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炎亭镇、大渔镇。
共辖金城社区、狮山社区、金星社区、五星社区、中兴社区、兴华村、兴垟村、夏泽汤村、兴北村、中和村、鳌头村、郑家村、万和村、东胜村、华星村、宏兴村、梅峰村、凤凰村、金桥村、湖东村、兴渔村、坑东村、坑南村、兴澳村、风水湾村、河头村、灵峰村、夏八美村、半浃连村、河尾垟村、东田村、洪岭下村、湖里村、牛卧龙村、龙蟠基村等5个社区、30个行政村。
矾山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以南19公里。为浙南最悠久的矿区集镇,盛产明矾,蕴藏量占全国80%以上,素有“祖国矾都”之美称。宋末发现明矾矿,始有住人。至元朝,约住百户人家,以挖山采矿为生,定名为“臭头山”。明代改名为“赤垟山”。至清末,明矾业大幅发展,遂改名为“矾山”。民国时期为平阳县矾山区署所在地。1949年10月建矾山乡。1950年建矾山区,改称矾山镇。1958年改为矾山管理区。1959年恢复矾山直属镇建制。1981年从平阳县划归苍南县。1992年把南堡乡、埔坪乡划归矾山镇管辖。1995年矾山镇下设办事处直属县管辖。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南宋镇、昌禅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矾山镇,设南堡、埔坪、南宋、昌禅4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南宋、昌禅、埔坪、南堡、高岚、矾都6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八一路2号。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南宋镇。
共辖三合新村、嘉祥村、顶村村、三条溪村、昌禅村、埔坪村、宜矾村、古路下村、南下村、杨子山村、内山村、拱桥内村、甘岐村、中岙村、高丰村、新街居、大埔头居、福德湾居、龙舌头居、内街居、南下居、南洋居、水尾居、王家洞居等15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赤溪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22.5公里。据宋咸淳三年(1267)的洞桥碑文记载,此地潮涨之际,溪水海水混合,呈现红色,故名。遂为村名和镇名。民国《平阳县志》为七溪流汇集于此入海,故名。1949年为赤溪乡,后改公社。1984年改置镇。1992年半垟、信智2乡并入。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龙沙乡、中墩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赤溪镇,设信智、半垟、中墩、龙沙4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赤溪、信智、半垟、中墩、龙沙5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府驻南行村。
共辖中墩社区、南头村、王家山村、韭菜园村、湖井村、五洞桥村、赤溪村、白湾村、流岐岙村、园林村、双联村、南行村、半垟村、泗安村、沙坡村、石塘村、吊壁灯村、下门村、玉溪村、安峰村、园屿村、信智村、赤溪居等1个社区、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马站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27.5公里。地处东海之滨,是浙江南大门重要城镇之一。马站古称“蒲门”,和兵马停候憩息,马站由此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加强海防守备,在此设立驿站,专供传递书信,有4村归马站镇。清时属五十四都。民国32年(1943)为马站镇。1949年建政时沿用旧称。1956年划桥新、后岘、石头岗,霞锋四村归岱岭乡管辖。1958年为马站公社管理区。1961年称马站公社。1984年改称马站镇,隶属马站区。1992年撤城门、魁里2乡并入。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霞关镇、沿浦镇、蒲城乡、渔寮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马站镇,设魁里、城门、霞关、蒲城、沿浦、渔寮6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马站、城门、魁里、霞关、南坪、澄海、沿浦、云亭、渔寮、蒲城10个社区,2019年7月11日,社区更名为片区,镇政镇政府驻闸桥头村闸朝阳路98号。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霞关镇、沿浦镇。
共辖蒲云社区、蒲门社区、渔寮湾社区、城门顶村、西屿村、中小姑村、兰山村、草屿村、兴岙村、桥头村、后岘村、霞峰村、蒲峰村、金山村、凤尾山村、棋盘村、车岭村、大门洋村、中魁村、下魁村、雾城村、崇安村、甘溪村、西门外村等3个社区、21个行政村。
望里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13.5公里。望里取名的原意是以镇域南面望州山和北面的鲤鱼山港各取其首字联名,定名“望鲤”,含“屏南山望跃鲤”之意,后简写成“望里”。民国初期属亲仁乡二十五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实行保甲制度时为望鲤乡。1950年5月建立望里乡,隶属宜山区管辖。1954年8月划归钱库区管辖。1958年成立望里大队,属钱库公社。1961年恢复区公所,成立望里公社。1984年复称望里乡。1988年10月撤乡建立望里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望里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钱库镇,设望里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望里社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从钱库镇析出,增设望里镇。镇政府驻镇前街14号。
共辖合作社区、护法寺村、北岙村、六板桥村、新庄村、宫兴村、北茶寮村、南茶寮村、马鞍村、雅儒村、祺临村、神山村、溪头埠村、罗厝村、乌石岭村等1个社区、14个行政村。
炎亭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部25.5公里。镇以驻地得名。宋,叶适《水心集》作盐亭。据清乾隆《平阳县志》记载,五代时已有盐亭之名,设所征税,又“邑之盐亭向为斥卤,今皆沃壤”。其西沙波徒门旁,尚有盐坛遗址,故名。盖“炎”音同遂炎亭。清时分属二十一、二十二都,民国初年属金舟乡,民国29年(1940)属方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设炎亭乡。1987年8月改为建制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炎亭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设炎亭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炎亭社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从金乡镇析出,增设炎亭镇。镇政府驻文兴路88号。
共辖西沙村、东沙村、崇家岙村、新兴村、振兴村、海口村等6个行政村。
大渔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24.5公里。因驻地得名,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大渔小渔2村,旧称渔墅。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设大渔墅寨,属金乡卫。1949年设大渔镇。1952年分为大渔、小渔、大岙3乡,次年合并。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0年改置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大渔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设大渔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大渔社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从金乡镇析出,增设大渔镇。镇政府驻溪西路7号。
共辖南行街村、北行街村、渔岙村、大岙村、小渔村、大岙心村等6个行政村。
莒溪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以西19.5公里。民国二十七年(1938)归南港区管辖,二十九年(1940)划归灵溪区,三十五年(1946)莒溪与腾步合并称莒腾乡。1950年5月莒溪划入睦源区。1956年划归桥墩区管辖。1958年称大队。1961年9月改称公社。1984年2月政社分设建立莒溪镇。1992年5月原天井乡并入莒溪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莒溪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桥墩镇,设莒溪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莒溪社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从桥墩镇析出,增设莒溪镇。角溪为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区五大景区之一,境内大石景区素有浙南九寨沟之美称,景区内有龙潭三折瀑、角溪瀑布等一级瀑布群,溪谷幽静,景色奇秀。建于明弘治七年的刘基庙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蔚文桥的人文景点,均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政府驻云山街132号。
共辖莒溪村、大坪村、大山村、上村村、大峨村、西厅村、王洞村、王立村、桥南村、宫外村、溪东村、田寮村、天井村、坳下村等14个行政村。
霞关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38公里。明嘉靖二年(1523)为了防止倭寇骚扰,在此设关镇守,称镇下关。清属五十五都,民国初年以“下关”的谐音雅化为“霞关”。1930年设霞关镇,隶属马站区。1949年解放建政时沿用旧称。1956年改乡,1958年称管理区。1961年设公社。1984年复设镇。1992年5月澄海、南坪2乡并入。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霞关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马站镇,设霞关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霞关社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从马站镇析出,增设霞关镇。镇政府驻霞关村。
共辖霞关村、瑶洞村、兴霞村、三星村、南坪村、新林村、长沙村、三澳村、澄海村、库下村、金玉沙居等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南宋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以南13公里。民国《平阳县志》称南宋。地处古楼南麓,相传其地辟自南宋,原名南宋阳,又名兰松(垟),系二者闽语谐音之故。清属三十一都。民国二十年(1931)建立宋阳镇,二十六年(1937)改称南宋乡。1949年建政时沿用旧名。归矾山区管辖。1956年撤销垟头、溪光2乡,将垟头、垟尾、茶寮、溪光、石门岭等村并入南宋乡。1958年称南宋管理区。1961年改称南宋公社。1984年改称南宋乡,隶属矾山区。1992年撤区,仍称南宋乡。1997年改置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南宋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矾山镇,设南宋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南宋社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从矾山镇析出,增设南宋镇。镇政府驻北山村。
共辖垟楼村、南宋村、垟丰村、蕉坑底村、大埔山村、溪光村、北山村等7个行政村。
沿浦镇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31.5公里。镇域原是海港,由于泥沙淤积成冲积平原。据当地《陈氏宗谱》记载,清雍正年间(1722)陈姓祖先由福建泉州迁居此地,始成村落。因此处沿海,溪水汇集江浦,注入东海,故称沿浦。民国《平阳县志》作沿浦,有小市,以沿厦村(蒲门旧称)而得名,清属五十五都。民国期间属蒲城乡。解放建政时成立盐特乡,属马站区。1958年改称马站公社沿浦管理区。1960年又将魁里乡的大姑等10个自然村并入,成立沿浦公社。1984年改称沿浦乡。1992年5月撤销云亭乡并入沿浦乡。1992年云亭并入,撤乡建镇。2011年4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沿浦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马站镇,设沿浦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撤销镇属办事处,设沿浦社区。2016年1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从马站镇析出,增设沿浦镇。镇政府驻新兴街116号。
共辖云亭村、东浦村、三丰村、大岵村、龙澳村、沿浦村、下在村、岭尾村、外垟村、界牌村、牛乾村、南堡岭村、盐兴村等13个行政村。
凤阳畲族乡 位于县政府驻地以南18 公里。清属五十二都。民国年间称凤阳乡。1949年建政时沿用旧称,隶属矾山区。1952年改属赤溪区。1956年并入鹤峰、凤楼、章家山等村成立凤阳畲族乡。1958年称凤阳管理区。1961年改称凤阳公社,隶属矾山区。1984年改称凤阳乡。1984年5月恢复畲族乡,属赤溪区。1992年5月撤区,仍称凤阳畲族乡。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设凤阳社区,乡政府驻顶堡村。
共辖顶堡村、岭边村、龟墩村、凤阳村、鹤山村等5个行政村。
岱岭畲族乡 位于县政府驻地以南26 公里。旧属五十四都。民国年间及解放初期属马站镇。1952年成立岱岭乡。隶属马站区。1956年曾划马站镇的新桥、后岘、蒲峰、石头岗4村并入岱岭乡,次年夏将上述4村划归马站镇后成立岱岭畲族乡。1958年称马站公社岱岭管理区。1961年称岱岭公社。1984年改为岱岭乡。1984年恢复畲族乡,隶属马站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时,仍称岱岭畲族乡。2012年5月23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设岱岭社区,乡政府驻东宫村。
共辖岱岭村、云遮村、云山村、坑门村、福掌村、富源村、大厝基村等7个行政村。